1910年,晚清的外交官许世英奉命前往欧美,考察西方的司法体系。在他访问法国期间,他受邀观看了一场脱衣舞表演。
表演结束后,一名法国记者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容问道:“您对刚才的表演有什么感想?”对于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清朝官员而言,脱衣舞是“伤风败俗”的行为,记者的提问显然是想让许世英尴尬。然而,许世英并未慌乱,反而以冷静、幽默的态度巧妙地回应了记者的问题。
那么,许世英是如何化解这场窘境的呢?他作为中国近代外交的开创者之一,如何在动荡的年代为祖国的外交事业贡献力量呢?
展开剩余87%许世英生于同治十二年(1873),安徽东至县人。自幼聪颖,8岁便开始入私塾学习。刚开始接触书本时,他便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和惊人的记忆力。老师讲解的内容,他只读一遍便能熟记在心。每当老师要求他背诵时,他总是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,甚至无需多加努力。随着时间推移,许世英很快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“神童”。
光绪17年(1891),年仅19岁的许世英参加了县试。虽有坊间传闻称,考试名额已被当地按察使的亲属内定,但许世英并未因此气馁。他在考场外写了一副对联,贴在考棚墙上:“大人本公,公子公孙皆入伴;童生自恨,恨祖恨父不为官。”这副对联揭露了主考官暗中内定的腐败行为,引发了考生们的强烈反应,最终迫使考官取消了内定,许世英也顺利考中秀才。
尽管在接下来的乡试中两度未能中举,但他并未灰心丧气,依然坚持钻研学问,最终于1897年通过廷试,考中进士。此时,他25岁,受命赴刑部任职,开始负责研习法律及审理刑事案件。由于许世英勤奋且精明,迅速处理了一大批冤假错案,深得刑部尚书赏识,逐渐步入仕途的上升通道。
1900年,八国联军攻占北京,慈禧与光绪逃往西安,许世英也在这一时期赴西安,处理积压的4000多宗案件。在短短半年内,许世英便将所有案件一一结清,平均每天处理案件超过20起。这一成绩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评价,并让许世英在光绪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。
回到京城后,许世英的仕途更为顺利。光绪三十二年,他被升任四品官衔,并被任命为审判厅厅丞,实际职务相当于高级法院院长。从此,许世英开始在司法领域崭露头角,同时也为日后投身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。
1910年1月25日,清政府收到美国公使的邀请函,邀请清政府参加即将召开的第八届“万国监狱大会”。该会议旨在规范西方的刑罚与监狱制度,对于晚清来说,这是一次可以借机改革国内司法制度并争取收回领事裁判权的良机。对此,清政府非常重视,并开始着手筹备相关事宜。法部和大理院认为,代表清廷出席大会的人员,必须具备出色的品性和相关经验,于是推荐了许世英。
在许世英的领导下,清政府在会议上首次就刑罚、监狱、预防犯罪及儿童保护等议题提出了中国的司法建议。尽管清廷在次年灭亡,但这次大会无疑标志着中国首次在国际司法领域发出声音,具有历史性意义。
大会结束后,许世英等人继续前往欧洲,进行司法考察,计划访问俄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九国。然而,在法国的访问过程中,发生了一件令人尴尬的小插曲,这也为许世英赢得了欧美司法界的关注。
1910年夏天,许世英一行在考察法国司法制度后,受邀观看了一场脱衣舞表演。对于封建思想浓厚的清朝官员而言,脱衣舞无疑是“伤风败俗”的娱乐活动。法国人显然希望借此机会刁难许世英等人,测试他们的反应。
表演现场,清朝官员们坐立不安,表情显得颇为尴尬,纷纷借着吃东西或饮酒来掩饰内心的不适。唯独许世英从容不迫,稳坐如山,毫不慌乱地享受着饮食,丝毫没有露出不悦之情。
表演结束后,一名记者立即向许世英提问:“您对刚才的表演有何感受?”显然,这一问题是故意让许世英难堪。然而,许世英回答得十分冷静且机智:“这是一项很好的娱乐活动,也许能为贵国增加人口。”许世英这一回答巧妙化解了尴尬,同时也赢得了法国人对他的尊敬。
第二天,巴黎的报纸报道了这一场景,并将“脱衣舞可以增加人口”这一言论广为传播。许世英的名声也因此传遍欧洲,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然而,许世英并未在司法领域停留太久。清朝覆灭后,许世英转投外交事业,先后受到段祺瑞和孙中山的重用。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旧式监狱,修订新的法官制度,为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初步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孙中山甚至称他的工作为“司法革命”。
在这段动荡的时期,许世英始终不忘初心,竭尽全力为中国的司法事业、为百姓的安宁作出贡献。直到1936年,在日本的侵华野心逐渐暴露的危急时刻,许世英被任命为驻日大使,开始了他在外交领域的工作。
作为“外交外行”的许世英,因长期从事司法工作,他的人脉和经验使他在国际事务中独树一帜。日本的侵华野心早已昭然若揭,许世英在担任驻日大使期间,虽然知道单凭个人之力难以阻止战争,但他依然竭尽所能,进行外交努力。
他曾通过与日本首相广田弘毅的谈话,坚决表达了自己的立场:“强权可以一时得逞,但只有公理才能历久弥新。”然而,日本政府的态度并未因许世英的坚持有所改变,最终导致了全面战争的爆发。
在中国全面抗战的背景下,许世英依然不放弃外交努力,希望通过谈判减缓冲突。可惜,战争的脚步早已踏上,许世英的努力未能改变日本的侵略计划。
直到1940年,许世英依然坚信国家的尊严与和平,但他也深知面对强大的侵略势力,外交之路已走到尽头。他最终回到国内,加入了抗日的洪流。
尽管许世英未能成功阻止中日战争的爆发,但他一生致力于司法改革和外交努力,为中国现代法治和国际形象的建立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在动荡年代中,许世英的智慧与坚持,成为了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为正义发声的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伍伍策略-炒股入门知识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是怎么回事-专业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